穿越歷史、文化的長廊

為《創世紀》詩雜誌「詩人的一天•向陽小輯」而寫

向陽   攝影╱陳文發

 

 

 

 

《創世紀》詩雜誌,160期,2009年9月,頁79-86。

   

 

●向陽揹著上書「回到七○」的黑色書包上班,站在書法家李蕭錕所題牌匾之前。忙碌的一天由此開始。

 

七月廿一日,再過兩天就是大暑了,昨天下午承辦國立台灣文學館委託的「第六屆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在學校舉辦評審會,約了五位評審委員陳萬益、許俊雅、施懿琳、廖振富、陳明柔到校,在台灣文化講堂開會,五位學者認真評選、充分討論,順利選出入選研討會的論文十五篇。在「台灣文學與歷史、社會的對話」的主題下,將有十五位來自海內外的年輕學者發表論文,今天到校,負責辦理的研究生要跟我討論研討會相關事宜。

 

   

 

●第六屆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評審會議結束,研究生黃寁婷、葉衽榤報告前一天評審會入選論文的研究生名單,以及安排主持、講評、編印論文集事宜。

 

今天也是本所承辦教育部委辦「2009中小學教師台灣文史研習營」始業日,我必須主持開幕式,這個研習營以中小學教師為招募對象,安排專學者授課,並由教師編寫教案互相觀摩學習,一連三天在學校的國際會議廳舉辦。今年以文史 與歌謠為主題,講師陣容堅強,希望一切順利,並能帶給參與的中小學教師豐富的知識饗宴。

   

 

●「2009中小學教師台灣文史研習營」開幕,向陽以所長身分主持,校長林新發(中)、院長林炎旦(右二)、所上老師翁聖峰(左一)、李筱峰(右一),到場致詞。

 

早上九點到校時,青年攝影家陳文發已如約來到所上,他將拍攝《創世紀》「詩人的一天」小輯,紀錄我的這一天。這是前輩詩人張默先生的雅囑,不能不從。文發拍攝詩人生活相當用心,取景獨特,能拍攝出詩人的特質,過去在台北市詩歌節中他拍過我朗誦的照片,寄我留存,讓我印象深刻,因而我樂於配合。只是讓文發花費一天的工夫,實在過意不去。

   

 

●進入辦公室,批閱公文、蓋章,這是所長的例行公事。

 
   

 

●台灣文化研究所的學生畢業照,學生以黑白照片置入像框送給向陽。

 

請文發與我先到辦公室內,讓他隨意拍些吧──這是台灣文化研究所的辦公室,我的辦公場所並不寬敞,辦公桌、書櫥、電腦桌,一套簡易沙發,僅容三到四位訪客,也不知文發要如何取鏡──我先處理公文,這是每天上班例行公事,好在暑假期間,公文不多,十分鐘內就可處理妥當,請款、學校公務來文……等等,看過之後,蓋上橡皮圖章,大約就可送出了;打開行事曆,除了前述兩項工作( 研討會、研習營 ) 外,下午還要到台北市勞工局參加「98年外勞詩文比賽」決審會議,再趕回學校主持下午五點到六點的研習營座談──這就是我的一天,希望別讓文發白跑。

   

 

●走在校園中,與所上老師李筱峰教授「窄路」相逢,談《文史台灣學報》創刊事宜。

 

我來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任教,轉眼已滿三年,月底過後就進入第四年,2003年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先到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族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暨民族發展研究所教了一年書,再到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了兩年,時光流轉,年歲漸多,已不堪舟車,因此於2006年8月轉入這所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時就創辦的學校,從「芝山巖學堂」到「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到「台灣總督府台北師範學校」以至於今;我初來時任教的系所名為「台灣文學研究所」,一年後改名為「台灣文化研究所」,除文學組之外,另增史學組,共有六位專任同事,師生之間相處和諧──三年來,教學、研究兩安,就此安定了。一年前在同事抬愛下,接任所長,就此脫離閑雲生涯,日日上班,與公務員沒什麼差別了。

   

 

●台灣文化講堂位於和平東路二段,旁邊是臥龍街,這是台文所師生的最愛。上課彷如回到私塾年代。

 
   

 

●在已有百年歷史的大禮堂前,歷史和文化一如老樹大葉合歡,枝遒葉綠。

 

這一年,我努力提升所內研究風氣,承辦台灣文學研究生學術論文研討會、中小學教師台灣文史研習營之外,與鄭福田文教基金會合辦「文化台灣卓越講座」,每月邀請台灣文化界菁英來校演講,與葉俊麟台灣歌謠推展基金合辦研討會,都是所上大事;八月將創刊《文史台灣學報》,由歷史學家李筱峰主編創刊號;再加上研究生學報《咁仔店電子學報》準備推出紙本……,希望能在前所長翁聖峰的基礎上打造一個學術研究氣氛濃厚的環境。看著書法家李蕭錕所題、掛在所辦外的「台灣文化研所」題字、蒼勁有力,期盼這個研究所能在往後的時光中擔負傳承台灣文化的責任。

   

 

●在位於文薈樓的研究室中「摸」書,學術與詩各據一隅。

 
   

 

●向陽從國校開始就喜歡用鋼筆寫字,喜歡黑色派克墨水,為鋼筆吸汲墨水,一如為書寫準備源源不絕的巧思。

 

在這所存留歷史光澤的學校中,我最喜歡已被定為古蹟的大禮堂,我的網站「向陽工坊」就以這棟建築為背景;由學校撥給台文所使用的校舍,以「台灣文化講堂」為名,座落和平東路、臥龍街口,則是所上師生研討、上課,以及聚會的場所,其中有應鳳凰、李筱峰老師的藏書,我也準備將所藏台灣現代詩集置入,供學生閱讀、研究。每天我大概會往返行政大樓的辦公室、位在文薈樓的研究室、台灣文化講堂之間,中間經過日治年代的防空壕( 現在改為藝廊 ),上課的至善樓──這一路花香葉綠,鳥鳴啁啾,有穿越歷史、文化和現實之間的開朗坦蕩。

   

 

●九二一將到,在研究室中,向陽手寫舊作〈烏暗沉落來〉詩稿,給台灣文學館典藏。

 

這一天,文發用相機留存了我的身影;這一天多半是學術與教學研討會,不過這一天,我也與詩友兩次相聚,在研究室中偷閒,抄寫九二一發生後寫的〈烏暗沉落來〉,寄給台灣文學基金會,在台灣文學館展出;在勞工局,評審外勞詩文,並聆聽翻譯者以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國語言朗讀的詩作,因而不覺煩躁,舒暢在心。

   

 

●在台北市勞工局舉辦的「98年外勞詩文比賽」決審會議上發言。

 

 

 

 

向上
穿越歷史、文化的長廊
詩寫土地與人民
通往夢想的道路

•Copyright 2009     向陽工坊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