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繆思

:台灣網路文學生態初探

林淇瀁

WB00761_.gif (4524 bytes)

台北:台灣師範大學「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0。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編﹝2000﹞,《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頁216-234
﹝收入林淇瀁(2001),《書寫與拼圖:臺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第九章,台北:麥田,頁215-233。﹞

 

一、緒言:在流動中創造

     網路文學﹝internet literature﹞,九○年代新生的台灣文學創作文類,起自1996年設站的《妙繆廟》﹝http://www.sinologic.com/yao/﹞及其「孿生姊妹」站《澀柿子的世界》﹝http://www.sinologic.com/persimmon/ [1],由此開始,截至1999年年底為止,台灣的網路文學創作網站陸續出現,形成對於傳統的台灣文學平面媒體書寫文類的一種挑戰與開創。

   從挑戰的角度看,網路文學,屬於超文本[2]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作品,無論互動閱讀文本或者互動書寫文本,都具有強烈的「網路」﹝network﹞特質,它將文本嵌入互動設計﹝interactive design﹞,在表現形式上,最能突顯超文本文學與平面印刷文學的不同;在創作的過程中,讓文字與圖像相互激盪出「另一層意義」,或藉由文字圖形化,呈現單一項媒材無法達到的藝術效果﹝董崇選•李順興,1999:16﹞。這樣的挑戰,使得習慣於平面文本書寫的作者必須嘗試使用「第二隻筆」,通過網頁書寫在網路上表現創作與想像,其挑戰性強、困難度高,導致實際從事這種網路文學創作者為數不多。

   從開創的角度言,網路文學帶入超文本的形式,強調互動,並且提供給瀏覽者實際參與介入的書寫可能,通過文本設計的可能,它脫離了作者的單向詮釋權,容許瀏覽者介入並且隨意詮解、使得讀者也和書寫者一樣,享有生產文本意義的權力,一如喬伊斯﹝Joyce, 1995:177﹞所說「讀者即書寫者」﹝reader-as-writer﹞;董崇選•李順興,1999:17﹞那樣,使得網路文學的文本創作超脫傳統的單向文本,形成互動而多向的文本,開創出了文學創作的開放性空間。

   從這兩個層面,網路文學的創作,因而也就具備了網路的特質,一如柯斯特﹝Manuel Castells﹞所強調,就是「以多媒體作為一種象徵」的「大融合」﹝grand fusion﹞特質,從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創造出了一個多面向的語義脈絡」﹝夏鑄九等譯,1996: 374-382﹞。同時,又因為網路的架設,以及資訊的流動期間,網路文學的創作與閱讀,乃就形成一種開放性的流動空間,展現了它的多變性﹝versatility﹞,使得網路中的文學書寫,超脫出了書房與舊有的平面媒介,在網路空間的流動過程中,打破現實的社會空間阻隔,走向全球化,使得文學的繆思可以即時流動於全球網路空間之中,為需要這些文本與想像符號的瀏覽者提供閱讀的愉悅;而作者的創作也可以因為讀者的互動獲得即時回饋,在充滿流動性的空間中繼續其超文本創作。

   本文的目的,在於爬梳當前台灣網路文學的生態,從中探看當代台灣文學與網路的結合形態,剖析網路文學初始發展的美學觀及其風貌,並提出台灣網路文學未來發展的建議。

二、網路文學:定義與範疇

   要為「網路文學」這個新文類下一個周全的定義[3],顯然是困難的,卻是有必要的。

   作為一個新興的文類,網路文學應網際網路而新生,也因為結合網際網路而浮出,因此首先我們必須簡要地說明網際網路這個傳播新科技的特質所在。傳播學者楊忠川指出,網際網路扮演的乃是「一個全球性資訊傳播網路的角色」,甚至「可以視為全球資訊高速公路的一種雛形和先驅」,它基本上由國家以及次國家﹝sub-national﹞層次的網路所形成,使用者可以透過它藉由公共或商業的線上服務提供者來互通訊息。因此,它同時也就是一個開放的﹝open﹞、自我組織的﹝self-organizing﹞、互動的﹝interactive﹞、以及相互連結的﹝inter-connected﹞系統。從而在如此開放式的網路架構中,網路使用者遂能「以動態﹝dynamic﹞及民主﹝democratic﹞的方式來獲取網路上的資訊及思想」;此外,使用者「皆可以共享其網路上的資訊以及無時間、無空間限制的傳播方式」﹝楊忠川,199718-19﹞。

   正因為網際網路具有開放的、自我組織的、互動的、以及相互連結的這種系統特質,因此,文學資訊與網路系統的新科技相互連結之後,便會導致文學文本書寫的質變。一如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上溯「科技」﹝technology﹞這個字源techne時指出,techne不僅表示匠人的技術,同時也意指心智藝術的呈現,具有詩的本質poiesis﹝李家沂,1998:5﹞。從這個詮釋來看,「超文本」、「網路文學」所運用的網路科技,本身就就具有詩的質素,而文學與網路科技的婚媾,自然會在這個質變過程中產生新的文類。傳播大師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其實也早在1960年代就指出的「傳播工具的混合」的自由:

兩種傳播工具的會合或混合,便是一個新經驗的時刻,新的形式就在這時誕生。這兩種傳播工具會同時把我們投入他們交會的所在,使我們從水仙少年式的昏醉之中突然醒過來。傳播工具會合的那一霎是自由的時刻,從那個時刻開始,我們從知覺麻木的情況中重獲自由。﹝McLuhan, 1965:50

網路文學在九○年代台灣的誕生,因而可以視為台灣文學蟲或新的自由的開始。

   從兩種傳播工具的混合的角度來說,網路文學比較寬泛的定義,因此也就可以界定為,凡是使用網際網路作為媒介的文學,都是「廣義的網路文學」[4]。這個廣義的定義,說明了文學與網路交會的特質,作者不再只是憑藉傳統的媒介﹝報紙副刊、文學雜誌、書籍﹞來散佈他的文本,而是兼由網路貼佈文本,以利讀者的取用與閱讀。網路,成為文學傳播的工具之一,提供了文學文本散佈的另一個通道[5]

   不過,這個定義卻有著某種程度的淆亂。首先,如果僅以在網路﹝媒介﹞上傳佈的文本作為網路文學的定義,那麼同樣的文本在副刊﹝媒介﹞上傳佈就可能被稱為「副刊文學」、集結成書籍便稱為「書籍文學」,在電視上播出就稱為「電視文學」,如此一來,同一個文本只因媒介差異而有不同指稱,顯然淆亂;同時,文本的形式與內容既然均未更易改變,僅因媒介不同,亦難成立。第三,以文類論,詩、小說、散文、劇本等文類的差異之所以存在,厥在於文本形式各異,網路文學若能成立,顯然不能只是因為媒介改變,而應該是因為形式改變,方才得以成立。

   明乎此,我們可以說,「廣義的網路文學」只能看成是「在網路上傳佈的文學」,它與在其他媒介傳佈的文學除了媒介改變之外,本質毫無不同,故不能單獨成其為文類。因此,要確定網路文學的定義,顯然也必須從形式是否與非網路文本有明顯差異﹝是否表現文本的新形式﹞、以及是否呈現文學創造的新經驗等兩個指標來看。

   從文本的新形式來看,網路文學指的是「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它有別於平面媒介的文本,運用了新科技,配合以HTMLASPGIFJAVAFLASH等程式文本為基礎所創作出的超文本,因此,圖像的運用、音樂的輔助乃至網頁的互動變化,多被摻入其中,形成與單一文本互異的多媒體文本的新文類(須文蔚,1997257)。

   從網路文學所創造出來的新經驗來看,則「此種超文本的誕生,對作家的創作文類、內容、形式與手法,乃至於對讀者的閱讀習慣與評家的批評理念與方法都產生極大的衝擊與影響」,具體地說,這是「幕頁﹝screen page﹞」而非「書頁﹝book page﹞」的創作,「更富多元性、更有創造的空間,更講求互動、更具動感、更有混雜拼湊味,更缺乏對外物的指涉性,更有自我反射與自創世界的可能」﹝董崇選•李順興,1999:4﹞。

   換句話說,網路文學乃是透過網路科技的新媒介﹝new media﹞及其技術創造出來的新文類。根據傳播學者馬怪爾﹝Denis McQuail﹞的界定,這些技術包含:傳送﹝通過電腦或人造衛星﹞、小型化、貯存和檢索、顯示﹝利用靈活的文圖結合﹞、控制﹝通過電腦﹞等,而其特質,與舊媒介﹝old media﹞相較,計有:

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供應與選擇不在操控於資訊提供者手中;高性能﹝high capacity﹞──電纜與人造衛星傳播克服了費用、距離和性能的限制;互動性﹝interactivity﹞──接收者能夠選擇、回應、更換,以及能夠與其他接收者連結,且在形式、內容與使用上更具靈活性﹝McQuail, 1994: 21﹞。

網路文學與平面媒介文本特質的不同,基本上與馬怪爾所述相同,特別在去中心化的部分,更具有顛覆作者文本解釋權力的特質,而把文本的解釋權下放到網路瀏覽者的手中。

   確定了網路文學的定義、範疇及其異於平面媒介文本的特質之後,我們從而可以進一步爬梳當前台灣網路文學的生態。

三、「我」的網站:網路文學的初起

10•曼荼羅•9•神聖的空間•876•精神的壇城•5•建築在•4•虛擬世界裡的•3•心靈境界•210•我的網站。﹝曹志漣,1998:86

一如前摘《澀柿子的世界》網站主持人曹志漣的這段話所顯示,台灣的網路文學網站的共通精神,都是「建築在虛擬世界裡的心靈境界」,也都強烈地表現出「我」的網站的個人色彩。這種個人色彩,來自作家本身對於舊有文本的不滿意,也來自作家開創新的文本的野心──結合網際網路技術的超文本創作,於是成為這群網路文學作家的新的視窗;而網路,也就成為他們書寫的「稿紙」:

網路是未來的「稿紙」,它所說的多感語開啟了想像的多重空間感。這空間感有兩個層面。第一種是視野所及的「景」:創作者實驗意象的提煉,在煉句和造像的過程中,一再重組時空,創造新現象……文字的絕對地位動搖,而和其他達意的媒介,一起比方、暗示、捶打出新的語感、文的質感──新•種•詩──合成象形的,形聲的,指意的,會意的──你必須讀、必須觀、必須聽、必須感的概念超小說。……隱晦,深埋──第二種空間感﹝曹志漣,1998:100-101﹞。

就此而言,網路文學的美學基礎從而建立在超文本的空間美感之上,琢磨出了兼具文學想像與圖像聲音想像的立體的新的美學經驗。

   曹志漣的《澀柿子的世界》和姚大鈞的《妙繆廟》,就整個華文網路文學界來說,具有先驅者的地位;對於台灣新興的網路文學創作,也具有領導者的指標。1999年,台灣重要網路文學網站《歧路花園》﹝http://benz.nchu.edu.tw/~garden/﹞的主持人李順興先後訪問了五位網路文學作家,兩位便排名在前,其他三位是須文蔚、蘇紹連與向陽﹝董崇選•李順興,1999:13-15﹞。因此,了解曹、姚兩人對網路文學的觀點,自然有助於我們了解台灣網路文學生態的主要色調與背景。

   相當有趣的是,前引曹志漣形容網路是「未來的稿紙」,而姚大鈞則把網路看成「未來的書法」。在他接受李順興的訪談中,這位「高二開始實驗前衛即興音樂」,「從大一開始寫具象詩」,「在美國花了九年時間唸藝術史博士」,「玩了十二年電腦」的藝術多妻﹝棲﹞者,也與曹志漣一樣,強調他的設置網站是要顯示「個人味道」,也就是要表現「一種結合中文字『形、聲、意』各方面的整體藝術觀」。在這樣的藝術觀下,姚大鈞進一步指出,「網路發行對於我,主要是一種對官樣思想、藝術價值體系、藝術商業化、藝術企業極權體制的嘲笑」,同時也「因為它是一種完全自決的、活的、即時出版」﹝董崇選•李順興,1999:63-64﹞;彷彿相互呼應,這在曹志漣的說法則是「在文化逐漸被娛樂統一的現實裡,在人類努力拋棄自我擁抱流行消費時……,我還有個自主空間可以保護我精神的純粹」﹝曹志漣,1998:103﹞。由此,我們看到了兩位網路文學開路者共同的對於網路世界中資本主義商業化與當代大眾消費文化所建立起來的「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6]的抵抗,透過網路書寫來拒絕文化工業「對於個體發展獨立自主心智的阻礙」﹝Adorno, 1990: 282﹞;同時「在網路上建構新的象徵環境,在網路上肆無忌憚地顛覆著主流媒介的價值、嘲諷文本的敘事結構」﹝向陽,1998: 68﹞。

   由於兩人的先行,表現在具體的超文本創作上,因此也具有與他們的美學觀相當的前衛性與創新性。須文蔚將《妙繆廟》的作品分為四種類型:一是靜態的具象詩﹝如姚大鈞的〈可憐中國夢〉、〈華藏香水海〉、〈媽的!我的全唐詩掉到太空艙外面了〉、〈『新語言』宣言〉,曹志漣的〈 40°詩〉、〈觀瀾賦〉等﹞,以文字構成圖畫,或是支解、排列文字重新排列,而形成新的文字意義。二是以純文字構成的虛擬音樂,﹝如〈人籟:集體行動藝術〉、〈五重奏〉、〈又一次行動藝術的報導〉等﹞。三是動態的具象詩,以Gift Builder技法讓詩句像動畫般顯現﹝如曹志漣的〈唐初溫柔海〉與〈復始〉,姚大鈞的〈龍安寺枯山水對坐〉等﹞。四是多媒體的網路裝置藝術,利用多媒體軟體Director製作﹝如姚大鈞〈蓮悟•蓮霧•蓮舞•蓮悟〉,曹志漣〈字 Rave 1934〉﹞。「而循著《妙繆廟》奠基的創作理念,在網路上這一種新文類可說慢慢擴散開來,對後續的創作者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力」﹝須文蔚,1998:13-14﹞。

   相較於姚大鈞、曹志漣兩人,李順興於1998815日測試啟用的《歧路花園》,則試圖以連結所有網路文學網站與創作,推動台灣網路文學的發展,從而具備相當鮮明的運動色彩。《歧路花園》的宗旨如此明載:

本站旨在實驗網路功能,以之作為文學創作和發行工具,嘗試開發新型的文學表現形式並改良文學傳播的管道。﹝http://benz.nchu.edu.tw/~garden/a-def.htm#5

因此不但展示作品、也同時進行外國網路文學引介,以及從事網路文學的理論建構,可以說是當前台灣網路文學的中樞站和前哨站。以該站「作品」頁為例,就涵括了蘇默默〈抹黑李白〉、李順興〈圍城〉等自創作品,另外包括「邀稿作家」﹝米羅•卡索作品﹞、「本站推薦」項下則包括「觀摩作品連線」﹝詩、超文本小說、超文本戲劇﹞、「網路文學評論.李順興」、網路文學評論參考書目」及「網路文學站台精選目錄 (須文蔚.連線)」等內容。此外,具有公共論壇性質的「問答集」,則兼具解惑和觀念交換的功能。網路瀏覽者通過這個網站,進入網路文學大門;網路文學創作者,則通過這個網站找到了創作的依據、啟發和思索的空間。

    李順興及其《歧路花園》的另一個貢獻,是在網路文學的理論奠基之上。他在「問答集」中回答讀者質疑網路文學的「堅實的理論體系」時,強調外國關於這部分「體系的建立早已完成,而且還持續更新中」,而中文世界則還有待加油。如以他個人所撰的網路文學評論來看,截至199912月已高達24篇。這些評論對於台灣新興的網路文學,無疑具備釐清概念、建立理論以及啟發創作的功能,可謂功不唐捐。

   以他為中國時報「開卷版」網路閱讀區撰寫的專欄為例,就顯現了這些功能的發揮。1998年夏天,與《歧路花園》設站幾乎同時,台灣本土的網路文學創作也有了新的面貌。李順興以〈網路詩三範例〉為題,向平面媒體讀者推薦向陽〈一首被撕裂的詩〉﹝七月上網﹞、蘇默默〈抹黑李白〉﹝八月上網﹞,以及須文蔚的〈追夢人〉﹝九月上網﹞等作品,引為「本地網路詩的創新範例」﹝李順興,1998﹞;19994月,以〈網路文學形式與「讀寫者」的出現〉為題,向平面媒體讀者推薦蘇紹連〈思想的運作〉、〈名單之謎〉、〈心在變〉等三首網路詩,讚譽「蘇紹連的例子使用了動態文字、超連結、以及特異的互動閱讀操作」,指出「其中的超連結設計事實上還可進一步創造多向閱讀路徑,連結的媒介除簡單的純文字、具聯想性的動靜態影像之外,也可以使用一組互動遊戲」﹝李順興,1999:40-42﹞。

   在台灣網路文學的開拓工作上,初起的這股浪潮,就此湧動開來。

四、新浪:鳥瞰網路文學創作輿圖

   以曹志漣的《澀柿子的世界》和姚大鈞的《妙繆廟》網站作為起頭,湧動了台灣網路文學個人創作網站的新浪;以李順興的《歧路花園》為發端,則開啟了網路文學運動的結盟網站。從這些網站的建站時間來看,前者始於1996年,後者則建於19988月。距今為期均甚短,這說明了網路文學這個新文類的新生性格及其草萊初闢;也足以看出當代網路文學創作的幼弱與貧瘠。因此,本文以下的鳥瞰,將採舉隅方式,就其中較具氣候者舉例介紹,而不做細部描述。

   從個人創作網站來看,台灣的網路文學創作多數屬於詩人開拓的疆土。根據須文蔚﹝1998:14-15﹞的觀察,台灣詩人創作的網路詩中,最早以多向詩方式出現者應當是代橘的〈超情書〉。不過,「嚴格分析超情書所使用的多向文本技術,可說是相當簡單,讀者仍是順著主文的軸線,並無跳接或轉換情境軸線的機會,作者所安排的鏈結點,都是正文文字的再詮釋、補充或是後設式的對話」。代橘於1999年設置個人作網站《Elea》﹝http://w5.dj.net.tw/%7EElea/﹞,收入含〈超情書〉在內的三首創作。

   1998年向陽設《台灣網路詩實驗室》﹝http://www.hello.com.tw/~chiyang/﹞收其網路詩〈一首被撕裂的詩〉、〈心事〉、〈大雪〉等多首作品,這些詩作本為平面文本,向陽後來接受李順興訪談時就表示他在稍早設置《向陽工坊》﹝http://www1.pu.edu.tw/~cylin2/﹞網站時曾經寄期望青年詩人衣劍舞,後來「乾脆先拿自己的舊作試試看有無可能」﹝董崇選•李順興,1999:96﹞,因而設站,進入網路詩實驗場。

   蘇紹連﹝米羅•卡索﹞也是一個例子,他於1999年設置《現代詩的島嶼》﹝http://soho.keynet.net.tw/poem/﹞,以平面文本舊作進行改裝,如〈思想的運作〉、〈名單之謎〉及〈心在變〉等詩都來自早期詩作,「套用技術」完成,他的從事網路詩,則是由走《歧路花園》之後才慢慢形成「超文本」的概念﹝董崇選•李順興,1999:89-90﹞,從此引發實驗興趣,迭有佳作,作品累積作多,為其他網路詩人所不及,已經可說是網路文學最活要的健將。

   須文蔚又是一個例子,他雖然沒有為他所書寫的網路超文本獨立設站﹝作品見http://www2.cca.gov.tw/poem/ART/須文蔚/﹞,但在創作上則截至目前已有〈凌遲──退還的情書〉、〈追夢人〉等七首作品,這些超文本的表現形態相當多元,涵蓋動畫、JAVA技法、多向詩、互動詩以及使用PowerPoint寫成的電腦詩等,多變多幻,展示了詩人的詭私異想,充分體現了網路文學的互動功能;而在建立網路文學理論的基礎上,須文蔚所撰〈網路詩的破與立〉也是相當重要的論文,被譽為「開啟中文網路詩理論與美學的研究」﹝董崇選•李順興,1999:86﹞。

   向陽、蘇紹連與須文蔚三位詩人,同時活躍於平面媒介的文本書寫,都在台灣現代詩壇已有一定成績,他們的投入網路詩創作,透露出了現代詩人一向對於新文體、新文類的敏感與前衛性,加上前述與他們同時在網路中進行試驗的曹志漣、姚大鈞與李順興也都是詩人,創作的超文本作品大體上也是網路詩,我們幾乎可以確定,起於九○年代末葉的網路文學,就是由這批詩人秉其敏銳的觸感、在網路科技的嫻熟運用之下,聯手開將闢土所致。台灣的網路文學創作以網路詩為多,小說與散文、劇本乃至評論則幾乎少見,和奠基者的身分率為詩人不無關聯。

   在網路文學運動或結盟網站部分,19989月上網的《全方位藝術家聯盟》﹝http://www2.cca.gov.tw/poem/ART/﹞基本上也是詩人的組合,這個網路文學結盟網站由詩人吳德亮發起,響應者計有侯吉諒、白靈、須文蔚、呂道詳、大蒙等,合共六名。他們在首頁強調該站「希望結合這些嫻熟多種創作媒材的藝術家,能在跨越新世紀的年代,創造出更具多樣化的藝術面貌」。主編是須文蔚、美術編輯則是大蒙,所有內容均由聯盟成員提供。這些詩人中,吳德亮兼具畫家身分、侯吉諒兼具書法家身分、大蒙則從事平面設計工作,他們的網路文學創作,從而有著連結詩與圖像藝術的優點,在結合網路文本的技術書寫之後,對於網路文學的精進與開創,是值得期待的。

   《全方位藝術家聯盟》事實上並未獨立設站,而是掛在《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網站﹝http://www2.cca.gov.tw/poem/﹞之下。《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基本上是台灣現代詩人平面文本的張貼處所,具有「網路副刊」的性質,該站由文建會策劃,於1997年夏天上網,該站成立的宗旨在於「結合既有現代詩發行刊物,進行網路的文學傳播;以多媒體製作方式,典藏現代詩作品與史料;開創網路現代詩的新創作類型」,其中最具與資訊接收者互動功能的是該站發行的《每日一詩》電子報,目前已有6000名訂戶,對於推動現代詩與讀者的接近使用,確有效果。當然,《詩路》對於網路文學的推動也進了一份力量,除了提供伺服器空間,內置《全方位藝術家聯盟》的網路文學創作之外,該站也透過連結向使用者推薦網路文學作品、理論以及相關書目。時日一久,必見成績。

   直接以「網路文學」為網站名稱的網路文學資訊提供網站的,是設在《聯合新聞網》下的《網路文學》﹝http://udnnews.com.tw/SPECIAL_ISSUE/CULTURE/NETLIT/index.htm﹞,這個網站基本上是大媒介《聯合報系》提供新聞資訊的一個環節,自1999年隨《聯合新聞網》上網,至今已粗具雛形[7]。該站內容包括「名家觀點」﹝收李順興、向陽、須文蔚有關網路文學論述﹞、「文體分析」﹝收咖啡文學、幻想小說、同志文學、情色文學、網路笑話、多媒體詩、多向詩、新具體詩、互動詩、多結局小說等文體﹞、「翰墨尋真」、「網路群像」﹝收「散文」何承穎、邱詩姍,「詩」 須文蔚、向陽,「小說」Plover、譚光磊、蔡詩萍、洪凌、奧非斯、陳信宏等多人﹞、「名詞解釋」﹝收須文蔚所撰名詞釋義﹞、「文壇芳鄰」﹝收相關網站連結﹞、「雪泥鴻爪」等七個單元網頁。這是以較廣義的網路文學定義提供網路文學資訊的綜合網站,也是了解台灣網路文學生態現象的一個網站。

   該站「文壇芳鄰」所收連結站台附表如下:

網站屬性

網站名稱

附註

咖啡文學

山抹微雲「咖啡文學」/ 邱詩姍的個人網站

 

幻想小說

幻想/架空歷史小說 / 逐夢疆界:灰鷹爵士的幻想論壇

 

同志文學

壞女兒站 / 女性主義站「同女書寫」「酷兒」 /淡江蛋捲廣場「拉子天堂」

情色文學

 

 

網路笑話

台大椰林風情「笑話大全」 /todo E-Joke

 

網路詩

妙繆廟 / 澀柿子的世界 / 虛擬曼陀羅 / 歧路花園 / 詩路 / 須文蔚的家 / 向陽:台灣網路實驗網 /代橘個人網站 / 大蒙個人網站 / 新雜誌(澳門的網路詩實驗網站)/
Electronic Poetry Center / The Kinte Space
(黑人作家的多媒體詩展示區)/ Insomnia Wilson,Steve L.& Anita Pantin所寫的多向詩「失眠症」

超文本創作

多結局小說

文學咖啡屋

 

●資料來源:http://udnnews.com.tw/SPECIAL_ISSUE/CULTURE/NETLIT/links.htm

這個表格提供給我們了解當前台灣網路文學的現況,其中除了「網路詩」一項內的網站屬於「超文本創作」之外,其餘多屬廣義的非超文本網站,內容及書寫方式固然另類,與傳統平面媒體書寫的內容有異,也運用到了有限的網路隨機互動,但並未完全採取超文本書寫。因此,我們如果說,九○年代末葉興起的網路文學輿圖,基本上就是網路詩輿圖,應屬合理。

五、結語:期待新亮的晨曦到來

   1998111日,須文蔚在「第二屆青年文學會議」中發表具有為台灣網路文學理論奠基意味的論文〈網路詩的破與立〉之時,在論文結語中曾經慨乎言之地指出:

網路詩漸漸形成一種「新文類」,並開始蔚為風潮應當不成問題。……但本地的青年詩人從事網路詩創作者卻仍然寥寥可數,足見網路詩的開發、實驗與創新仍有相當大的空間,希望藉著本文的拋磚引玉,能激發出更多青年詩人投身這種新文類的開發、評論與理論建構的工作﹝須文蔚,1998:17-18﹞。

當時正巧由我擔任須文的講評人,對於這篇具有理論說服力的論文給予及高評價,並且順著這段結語呼籲台灣的青年作家克服網頁編寫技術的小障礙,投入到網路詩與文學的超文本創作中來。如今一年又兩個月的時間已然過去,2000年也在人們的期待下來臨,我在2000年的元旦凌晨進入網路,遊走於網路文學社群之中,卻發現這一年多以來從事網路文學創作與理論奠基者仍然侷限於既有的幾位詩人與學者,幾乎少見新的「N世代」﹝Net Generation,網路世代﹞的投入。在我寫下結語的此刻,已是200012日的黃昏,天色漸沉漸暗,網路文學的開發,尚待新亮的晨曦到來。這是在觀察台灣網路文學生態之餘,不能無憾之處。

   其次,經由本文,也可發現當前台灣網路文學的創作仍然多屬網路詩的開發,而少及於網路小說、網路散文的書寫。就網路文學的發展言,這亦有偏廢的遺憾。須文蔚在接受李順興訪談時也指出,「綜觀目前文學上網的風潮,平面媒體的文學資訊大量數位化,誠然是可喜的現象,但網路文學的生機卻未見茁壯,網路小說與散文發展遠遠落後國外的成就,創作者網路素養仍有待提高,缺乏完善的評鑑與評論制度」﹝董崇選•李順興,1999:87﹞等,都是有待加強之處。因此如何鼓舞網路小說、散文創作者的設站創作,也成為網路文學界應該努力的要務。

   第三,前述的創作瓶頸,實則也來自技術與能力問題。由於網路文學創作涉及複雜多端的多文本工具掌握能力,超文本的創造對於習慣平面媒體書寫的現役作家而言有工具上的困難,對於N世代這固然毫無困難,但是一時之間要兼顧文學美學的要求則又有待時日,這是網路文學初起階段青黃不接的主因。目前創作網路詩作品最多、水準最齊的蘇紹連就認為,這牽涉到四方面的問題:一是創作人才缺乏,二是作品﹝美學﹞要求不易臻至,三是創作工具掌握困難,四是開發價值未被正確認知﹝董崇選•李順興,1999:93﹞。要解決、克服這些難題,無法等待外力,必須網路文學創作者自求進步。

   最後,台灣的網路文學要得見曙光,顯然也賴於外界資源的增強,向陽就認為要改善前述問題,國家文化機構應該對網路文學創作給予必要補助,電腦公司或網路公司可提供創作者必要的硬體、軟體與推廣方面的協助﹝董崇選•李順興,1999:98﹞。如果以《聯合報系》在其資訊內容服務網站上特闢《網路文學》專屬站台來看,大媒介的這個服務,頗見前瞻,《中國時報系》的《中時電子報》允應急起直追,《中央日報》、《自由時報》等平面媒介也宜見賢思齊。更進一步而言,如有大媒介或國家文化機構設置「網路文學創作獎」,則其推動與獎掖之力當更能勢如破竹,為21世紀的台灣網路文學帶來陽光。

   作為網路文學的創作者與研究者,個人在撰述這篇文論,前瞻往路文學發展的願景的同時,要以「期待新亮的晨曦到來」作為本文誠摯的結語。

 

參考書目

 陽﹝1998﹞:〈迷幻的虛擬之城:初論台灣網路文學的後現代狀況〉,林水福編,《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外語學院。﹝http://www.hello.com.tw/~sun2000/ litcom5.htm

李紀舍譯﹝1996﹞:〈文化工業再探〉,《中外文學》,252期,頁146-153

李家沂(1998):〈Techne98b:科幻•網路專輯弁言〉,《中外文學》,2611期,頁5-8

李順興﹝1998﹞:〈網路詩三範例〉,《中國時報》開卷版網路閱讀區,1998. 09.24。﹝http://benz.nchu.edu.tw/~garden/hyp-crit/hyp-3examples.htm

李順興﹝1999﹞:〈網路文學形式與「讀寫者」的出現〉,《文訊》雜誌,162期,頁40-42。﹝http://benz.nchu.edu.tw/~garden/hyp-crit/hyp-milo.htm

夏鑄九等譯﹝1996 《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曹志漣(1998):〈虛擬曼陀羅〉,《中外文學》,2611期,頁78-109。﹝http://www.sinologic.com/aesthetics/mandala/index.html

陳宛蓉﹝1999﹞:〈國內文學網站索引〉,《文訊》雜誌,﹝http://www.hello.com.tw/~sun2000/ netlit.htm

須文蔚﹝1997﹞:〈邁向網路時代的文學副刊:一個文學傳播觀點的初探〉,亞弦、陳義芝編,《世界中文報紙副刊學綜論》,頁251-279,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須文蔚﹝1998﹞:〈網路詩創作的破與立〉,文訊雜誌社「青年文學會議」論文。﹝http://www2.cca.gov.tw/poem/main01.html

須文蔚﹝1999﹞:〈文學上網的觀察〉,文訊雜誌社編,《1998台灣文學年鑑》,頁112-120,台北:行政院文建會。

楊忠川﹝1997 〈網際網路與全球資訊高速公路對電訊傳播管制政策的衝擊〉,《新聞學研究》,55集,頁16-39

董崇選•李順興﹝1999﹞:《電子媒體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Adorno,T.M.( 1990). Culture industry reconsidered, in J. C.Alexander & S.Seidman(Eds.), Culture and Society,pp.275-282. London:Cambridge UP.

Joyce, M.{1995}. Of Two Minds. Eastgate System.

McQuail, D.(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3 edition}. London: Sage.

參考網站

Elea http://w5.dj.net.tw/%7EElea/

《中央日報》 http://www.cdn.com.tw/

《中時電子報》 http://www.chinatimes.com.tw/

《文學咖啡屋》 http://novel.udngroup.com.tw/

《台灣文學與傳播研究室》 http://www.hello.com.tw/~sun2000/

《台灣網路詩實驗室》 http://www.hello.com.tw/~chiyang/

《全方位藝術家聯盟》 http://www2.cca.gov.tw/poem/ART/

《向陽工坊》 http://www1.pu.edu.tw/~cylin2/

《妙繆廟》 http://www.sinologic.com/yao/

《明日工作室》 http://www.tomorrowstudio.com.tw/

《歧路花園》 http://benz.nchu.edu.tw/~garden/

《現代詩的島嶼》 http://soho.keynet.net.tw/poem/

《詩路:台灣現代詩網路聯盟》 http://www2.cca.gov.tw/poem/

《網路文學》 http://udnnews.com.tw/SPECIAL_ISSUE/CULTURE/NETLIT/

《澀柿子的世界》 http://www.sinologic.com/persimmon/

《聯合新聞網》http://udnnews.com.tw/


[1] 這兩個網站是華文文學界網路文學的開創者,根據李順興的說法,其「各式作品製作功夫精緻細膩,風格尤其耐人尋味,總體成就在網路上鮮有能超越者。而在美學上的開拓,勢將奠立新文類的典範」﹝董崇選•李順興,1999:53﹞。

[2] 根據須文蔚﹝1999﹞的釋義:超文本「亦有人翻譯為多向文本。超文本的展現形式應當可算是網路不同於一般紙本敘述的精髓所在,此為Ted Nelson 在六十年代創造的觀念詞,意指一個沒有連續性的書寫系統,文本枝散而靠連線串起,讀者可以隨意讀取。在這種敘事的結構安排下,讀者並非跟從單線而循序漸進的思考方式閱讀,語意因而斷裂,曲徑通幽,柳暗花明,讀者可以從一個語境跳連到另一個語境。超文本在敘述上的革命性貢獻,對網路小說、劇本甚至詩的創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http://udnnews.com.tw/SPECIAL_ISSUE/CULTURE/NETLIT/terms.htm

[3] 李順興主持的《歧路花園》如此定義網路文學:「網路文學,或稱電子文學,根據目前的流行看法,可大略分為兩種:一是將傳統「平面印刷」文學作品數位化,而後發表於WWW網站或張貼於BBS文學創作版上;二是指含有「非平面印刷」成分並以數位方式發表的新型文學,學術上慣稱超文本文學(hypertext literature) 。非平面印刷成分的明顯例子包括動態影像或文字、超連結設計(hyperlink) 互動式(interactivity)讀寫功能等。由於這些新元素的加入,擴張了文學創作的 表現形式,同時也催生了新的美學向度。基本上,第一類網路文學只是把網際網路當作純粹的發表媒介,而第二類則進一步將網路當作創作媒介,把諸多網路功能轉化為創作工具。﹝http://benz.nchu.edu.tw/~garden/a-def.htm

[4] 廣義的網路文學,網站眾多,可參考陳宛蓉﹝1999﹞調查結果﹝刊《文訊雜誌》,19994月號﹞。亦見於《台灣文學與傳播研究室》網站﹝http://www.hello.com.tw/~sun2000/﹞。

[5] 關於這類文學網站的介紹,可參須文蔚﹝1999:112-120﹞。

[6] 關於「文化工業」﹝cuture industry﹞,首見於阿多諾﹝T.W.Adorno﹞和霍克海默﹝M.Horkheimer﹞合著的《啟蒙的辨證》﹝Dialectics of Enlightment﹞一書,後來阿多諾在〈文化工業再探〉一文中,進一步強烈批判「文化工業」以追求利潤為出發點,抹滅作品的自主性,「文化工業濫用關懷群眾之名,為的是要複製、宰制、僵化群眾的心靈」﹝Adorno, 1990:275-282﹞。本文以有中譯,詳李紀舍譯﹝1996:146-153﹞。

[7] 類似這樣「寄居」在主要網站下的網路文學網頁,尚有《明日工作室》﹝http://www.tomorrowstudio.com.tw/﹞網站之下所設的「多媒體書」區﹝http://www.bookfree.com/bookdb/SilverStream/Pages/pgMedi.html﹞,收侯吉諒、劉叔慧詩作的平面文本及超文本﹝以flush4製作﹞。

論文四
尋找書寫新部落:台灣作家「部落格」傳播模式初探
論文三
高速公路下的沼地:析論台灣網路文學傳播的窘境
論文二
流動的繆思:台灣網路文學生態初探
論文一
迷幻的虛擬之城:初論台灣網路文學的後現代狀況



資訊一
陳宛蓉﹝文訊雜誌﹞:1999年台灣文學網站生態
資訊二
董成瑜:滑鼠一點,作家家中坐
 
     
     

WB00761_.gif (4524 bytes)

   

•建站:1998-12-25  •更新:2008-12-24 •Copyright 2009 向陽工坊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