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書寫新部落

台灣作家「部落格」傳播模式初探[1]

林淇瀁

 

   

WB00761_.gif (4524 bytes)

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第五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 2006
邱貴芬、柳書琴編(2007),《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3期,台灣號(2007),台北:文建會,20074月,頁365-378

 

論文摘要:

 「部落格」 (Blog),約自2002年在全球網路世界中掀起書寫熱潮。做為網路書寫平台,近幾年來,台灣作家的書寫也開始進入「部落格年代」,作家運用部落格簡單、開放、快速更新的優點,表現其文學創作,加上部落格提供多媒體功能,圖像、音聲等均可介入,因而激起一種特異於平面媒體年代的網路書寫趨勢。

    本文以台灣作家「部落格」為觀察對象,探究當代作家以部落格為書寫╱發聲的文學傳播現象,指出當前台灣作家部落格具有四個特徵:一、具體表現多向互動的新媒體基礎﹝多向性﹞;二、以大眾日常生活與議題為題材﹝議題性﹞;三、採散文隨筆書寫,不特意凸顯作家個人文風﹝模糊性﹞;四、雅俗界限消解﹝世俗性﹞──本文將其歸納為「多向議題╱讀寫互動」模式,以區別於舊有平面媒體的「單向書寫發表」模式。

關鍵詞:作家部落格、文學傳播、網路書寫、讀寫互動

 WB00761_.gif (4524 bytes)

  

一、緒言:部落

 

「部落格」,一個全新的中文辭彙,這個翻譯自「blog」的新詞,是在200211月由《藝立協》[2]網路社群的ilya所命名;中國的譯名則為「博客」,由創立《博客中國》[3]的方興東、王俊秀所譯。[4]

比較起來,「部落格」較諸「博客」更貼切於「blog」的屬性。根據Jedi林克寰 2004﹞的說法:

 

Blogger 通常都會閱讀、引用彼此的Blog ,儼然成為小型的部落;而 Blog 在視覺表現上,又總是一格一格的。另一方面,中文裡的「格」也能夠當動詞用,正所謂「格物致知」也。所以當「藝立協」網路社群的 ilya 打算把 Blog 翻譯成中文時,他決定翻譯成「部落格」,不但發音相近,而且意思上也極為貼切。同樣地, Blogger 就被翻譯成「部落客」了。[5]

 

這個說法的確有道理。部落,無論在字義或者文化詮解上都是早已定型的辭彙,根據網路版《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計有三種涵義:

 

一、人民聚居的地方。

二、沒有開化的民族,分部屯居,稱為部落。

三、具有特定語言與文化的小規模社會(但缺乏政治的統一性),由親族群體所組成,彼此相互認同,被其他人認為一特定團體。[6]

 

在這個解釋中,一、二兩解顯然指的是既有的、傳統的「部落」,可以不論。而第三,則是擴充定義,具有延伸義涵:一個不為「地方」或「居所」所侷限的,以「特定語言與文化」為根據的「小規模社會」,基於「相互認同」形成一個被認定的「特定團體」。這個釋義,指出了網路「部落格」的若干且是重要的特質,如:空間﹝乃至時間﹞的跨越、主題﹝乃至題材和形式﹞的相近、議題﹝乃至論點﹞的集中,認同﹝乃至對話﹞的凝聚、傳播者﹝乃至信息﹞的鏈結以及﹝具有特色或同質性的﹞社群的形成。

而「格」的尾隨綴入,則顯現了「部落格」網頁編輯特色。同樣用網路版《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來看,作為名詞使用的「格」共有八解,[7]其中可以挪來形容「部落格」屬性或特色有:「方形的空框或用線條組成的四方形」、「架子的分層」、「標準、法式」──這三種解釋,放到「部落格」中,依序可分別說明它的編輯形式﹝塊狀、格狀框組﹞、資訊儲存方式﹝分類上架顯示﹞以及一致的表現方式﹝圖文、版型和鏈結的一致性﹞。至於是否「格物致知」,則見仁見智了。

音譯「Blog」的「部落格」,在這裡既讓我們看到語文互異互譯的趣味,也寓示預示了此一嶄新的傳播型態對於人類傳播行為可能產生的改變與影響──傳布新聞、言論或創作的權威之轉移與顛覆。[8]

作為網路資訊傳播的新旅程、新形式,部落格的出現迄今未逾10年,在台灣則時間更短。Blog同樣是新詞,由Weblog拆解而來,Log指電腦運作時產生的紀錄檔;加上web,依字面可稱為「網路紀錄檔」。這個詞源生於Jorn BargerRobotwisdom.com網站,[9]1997年建站迄今,成為部落格的濫觴,也將weblog初始的意涵從「網路紀錄檔」轉化為網路日誌:透過網頁 (web)呈現的個人日誌 (log)1998年,Peter Merholz又把weblog發音成「wee-blog」,這使得weblog聽似「we-blog」,從此確立blog的名稱。[10]

由此一緣起看,部落格最少具有兩個外在特色:一、日記式的文本之隨時更新、發布;二、同一性質或相關性質部落格的鏈結。但更重要的是,它的本質趨近於個人媒體,是一個網路瀏覽者的隨筆日記,以及與他的喜好、興趣、認同相關的其他個人媒體鏈結。換句話說,部落格除了是網路佈告和資訊鏈結的形式與內容,同時也指向知識和資訊的交換與分享,從作者「我」的這端岀發,經由關係鍊拓展到諸多作者與讀者的「我們」,從而形成一個傳播網路社群。價值觀、信念或興趣、喜好、認同在這全新的部落中互相傳遞,簡言之,部落格乃是一群具有同樣想法的作者和讀者相濡以沫的讀寫雙向資訊網。

這對於人類的傳播行為來說,顯然是一大改變,吉摩爾( Dan Gillmor) 就認為這種讀寫雙向資訊網,使得我們:

 

可以用各種方式寫作,不再只是閱讀,過去從沒發生這種事,這是歷史上的頭一次,任何人只要有一台電腦,可以連上網際網路,就等於擁有一家報社( 至少已開發世界是如此) 。幾乎任何人都能製造新聞。[11]

 

作為一種書寫平台,部落格讓各種議題和風格湧現於網際網路,舉凡新聞、政治、財經、社會、學術乃至文學,都可在其中表現,儼然巴赫金(Mikhaïl Bakhtine, 1905~1975)「眾聲喧嘩」(heteroglossia)概念所示,呈現岀了語言的多樣化、多元化現象,透過個別言談、各種音調、語氣,以對話進行交流。[12]和傳統的傳播方式相較,部落格免除了「守門人」的挑選、把關,資訊的快速流通和雙向對流不再困難。此一改變,對文學傳播來說就是重大轉捩──過去,特別是在華文世界,報紙副刊和文學雜誌、出版,主導了文學書寫、論述,只有通過編輯人審查通過的作品,才有機會和問世,書寫與詮釋的權力由文人圈掌握,一篇作品可能被退稿、延遲刊岀;而部落格一岀,作者終於免除被審查的權力施為,可以直接在網路空間中發佈作品──書寫和詮釋的權力,回到書寫者和詮釋者手中,人人都是書寫者、詮釋者的時代終於來到。

以下本文擬針對部落格這個文學傳播的新管道進行探究,特別在台灣文學傳播自1980年代開始陷入困境之後,文學已死、副刊已死的聲音甚囂塵上,[13]90年代之後,甚至連出版( 包括報業 )也都陷入經營匪易的泥沼之中,網路部落格的出現,對於文學發展可能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開始,探究此一文學傳播新現象,釐析其特徵、歸納其傳播模式,或可找出突破當前文學傳播困境的蹊徑;對於發展中的台灣文學,或許也可以察其動向,明其趨勢,有所提振文學傳播動力。

 

二、讀寫敘事模式的開展

 

網路,是一個公共領域( public sphere),也是一個公共空間( public space)。在公共領域的這個層次上,它有著類似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 1929- )所強調的「理想的言語情境」( Ideal speech situation):通過廣泛的協商來作決策,而非金錢和權力;參與者在協商過程中應盡可能平等而且廣泛。[14]部落格的出現,印證了此一「理想的言語情境」的可能,人人可以上網書寫,公共領域就不再只是蹈空的言談;在公共空間的這個層次,部落格提供了一個由私人空間走向公共空間的門徑,麥洛維茨(Joshua Meyrowitz)指出,電子媒介可以打破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的關聯性,使得空間距離不再形成傳播障礙,[15]通過部落格的鏈結,過去牢不可破的對話藩籬被打開,部落格的書寫者彷如「厝邊」鄰居,牖戶大開,相互招呼,實體世界的隔閡因此不復存在。

部落格出現之前,台灣從1996年起陸續出現《 PChome ePaper 電子報》[16]、《智邦電子報》[17]、《明日報MyPaper個人新聞台》等網路平台。這些電子報或新聞台,可看成有其實而無其名的部落格。其中以《明日報》個人新聞台影響最大,同時也是台灣新世代作家聚集最多的網路媒體,不少新世代作家在此設台發表作品,形成特殊的「新聞台社群」,著者如詩人銀色快手發起的《我們這群詩妖鬥振新聞網》,[18]集結遲鈍、楊佳嫻、林德俊、木焱等詩壇新秀「營造出了一個以數位文字相互取暖的另類社群」,[19]就具有一如部落格一樣的公共領域公共空間的特色;稍不相同的是,「『新聞台社群』較為鬆散,沒有強烈的社群組織性格,但透過台際鏈結,相互傳呼,則又存在著似有若無的新世代社群特色」。[20]2001年《明日報》結束之後,「個人新聞台」納入《pchome個人新聞台》[21],不過當年勝景今已不再。

部落格,作為網路書寫閱讀平台,較諸電子報的優勢,從技術面看,在於它能彙整文字、圖片、聲音與影像於一頁之中,通過分類、發表時間或修改時間,讓這些內容易於檢閱;其次,就是通過鏈結,讓關聯字句、段落、網頁或不同部落格之間相互詮解、參照;第三,異於過去HTML的複雜編寫程式,部落格幾乎不須學習就能通過瀏覽器編輯內容,這使得書寫更加簡易。[22]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Blog不但是名詞的「部落」格,同時也是動詞的「佈落」格,一如Meg Hourihan 在〈 What We're Doing When We Blog 〉文中所說,當書寫者Blog的時候,並不是(或不單純只是)生產被人們稱之為「 Blog 」的文章,而是在實踐一種信念,將他的感官所接受到的資訊,加以彙整發表,成為讀者所能閱讀的文本。[23]用另一種說法,「Blog 指的並非任何一套特定的軟體,也不是特定的系統或服務;Blog實際上是一種強調吸收資訊及分享的生活態度,象徵著代表作者的價值觀與信念,是一種以作者為中心的傳播媒體」。[24]

部落格形成一股風潮是先是由《藝立協》社群帶起「正體中文blog資訊中心」,半實驗性地推廣起 Blog;接著20032月間,連帶出現了《台灣應遞媒與部落格實驗》[25]與《台灣部落格:天線部落實驗網路》[26]。這股熱潮其後開始由學院延燒到入口網站和媒體,入口網站如雅虎、[27]中華電信、[28]蕃薯藤、[29] PChome[30]微軟,[31]媒體如《中時電子報》、[32]《聯合新聞網•網路城邦》、[33]《蘋果日報》等,[34]均陸續推出部落格。入口網站加入後,部落格的成長勢不可擋,根據專門注意全球部落格發展的網站《Technorati[35]20064月的報告,部落格的數量每隔6個月就增加一倍,目前全球可索引、搜尋的部落格達3500萬個。[36]台灣雖然沒有類似統計,但成長程度應與此相距不遠。

這些為數眾多的部落格,絕大多數在入口網站中。以網友較常登錄的雅虎、蕃薯藤、Pchome、中華電信為例,先看這些入口網站的部落格分類簡表:

 

入口網站名稱

部落格分類

雅虎

奇摩部落格

文字創作│影像創作│興趣嗜好│休閒旅遊│生活情報│視聽娛樂│運動體育│藝文賞析

蕃薯藤

Yam Blog

日誌/一般│moblog│文字創作│藝術/設計│電影/TV│網路/3C│新聞/評論│企管/行銷│經濟/理財│學術/學習│工作/職場│待產育兒│健康/美容│生活│寵物│旅行│音樂│美食│時尚│閱讀│愛情│嗜好│動/漫畫│遊戲│運動│成人│偶像/名人│拍賣/店長

Pchome

部落格

生活隨筆│個人創作│評論賞析│休閑娛樂│影像寫真

中華電信

Xuite日誌

私人天地│科技通訊│影視音樂│地區團體│運動體育│休閒旅遊│社會文化│319鄉行腳│生活情報│個人分類│藝文創作

 

透過這個簡表,我們可以清楚發現,部落格幾乎已形成一個全民「書寫」運動,各入口網站分類名稱不一,但項目繽紛,包羅萬象,各種行業、各種興趣乃至於「319鄉行腳」這樣的地誌書寫也已包羅。雅虎大分類下,還有小分類,以第一類「文字創作」項下還細分:心情日記、愛戀情事、詩詞/散文、小說創作、情慾告白、學生生活、軍中見聞、上班一族、創業甘苦、女人心事、男人話題、同志日記、其他等13項──這些無法備載的細目,說明了部落格風潮之盛,同時也證明了網路年代書寫已非文人專利,書寫權力已不再只有掌握在文人或知識份子手中:「文學創作」這個類目已被「文字創作」所取代。古老的、傳統的文字敘事藝術﹝如文學﹞在網路科技的衝擊下,可能因此式微,也可能因此再生,到底是式微還是再生,得看文人作家 如何肆應這個巨大的媒體變遷。

新的網路媒體帶來的最大變革,或許就是敘事模式的變革。通過網路,敘事書寫變得輕而易舉,它將讀者和受眾拉到參與敘事的場域之中,使傳統的讀者或受眾因此成為主動的敘事者。這是「使用者參與」﹝users participation﹞模式的具體彰顯,這是一個「作為寫者的讀者」﹝reader as writer﹞上場的年代。新媒體的敘事變革因此出現了兩個特質:

 

1.制動文本具有著使用者的操作能力和喜好偏向,製造岀各種不同版本的敘事,使得新媒體的故事講述方式成為傳統敘事的一個延續;2.由因人而異的操作結果,可看出用戶參與的制動角色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與創造性,正是這種可參與環境﹝participatory environment﹞造就了新媒體區別於其他媒介的大優勢。[37]

 

這種改變是全面的,數位遊戲如此、新聞報導如此,就是文學創作也是如此。因此,在台灣文學面臨傳播困境的此際,網路部落格反而可能是再生的契機,只要台灣文學創作者勇於進入這個空間中,努力開拓,傳統的敘事方式將可望得到延續,也將因為使用者參與帶來無限的可能,開創出新的敘事模式。

 

三、創作者發聲者的跨越

 

面對部落格新媒體的出現和傳播變革,台灣作家開設部落格的風氣也已開始,雖然相較於大眾讀者的趨之若鶩,比例仍嫌低,但若根據《台灣網路詩人部落格聯盟》[38]的登錄,光是現代詩人部落格就已超過180個,可見詩人設站的熱絡;此外,《詩路》[39]也已為所有「典藏區」詩人設置部落格,少部分由詩人自行經營,大多數則由詩路統籌,不具部落格「日誌」﹝新作更新﹞特色。個人部落格之外,《中時電子報》和《聯合新聞網》也在一般新聞報導之外,特別設置「作家部落格」[40],這是媒體注意到作家部落格的顯例。同時,出版社為所屬作家設置部落格也多有所見,如九歌推出《朱少麟•地底三萬呎》[41]、麥田推出《張曼娟小說流》[42]等,不過這些部落格缺乏更新,目的在宣傳與行銷,以打書為主。

由此我們可將目前網路上的作家部落格略分為三種類型:一、作家個人書寫平台﹝個人台網誌﹞;二、媒體書寫平台﹝聯播台網誌﹞;三、作家作品展示平台﹝已發表在媒體或已出書者﹞。以部落格為平台的書寫發表管道,已經大大不同於過去作品發表的固有模式:副刊雜誌發表或直接出書。這是文學傳播模式的最根本的改變。長期以來,「台灣的文學傳播主要是由報指副刊、文學雜誌,以及以文學作品為重心的部分出版社所支撐」,[43],報紙副刊、文學雜誌和文學出版因此成為作家發表的重要管道,而這三個管道同時也決定了台灣文學的集體書寫趣味和風格,文學史在這三大管道中被建構、「文人圈」也在這些管道中確立。90年代中期之後,網路鵠起,部分作家開始架上WWW網站,貼佈作品,不過由於製作網頁費時,這些網站貼佈的都是已發表作品,更新慢,與讀者的互動限於留言版回覆;部落格學習容易,不需花費過多時間,以及強調更新和日誌特色,使得作家找到了新的發表管道,沒有媒體「主編」守門,隨寫隨上。此一書寫發表管道的改變,彷彿一場寧靜革命,在可預見的未來將顛覆既有的傳統媒體,過去媒體主編呼風喚雨的年代恐將成為過去。

發表管道的改變,也正在深刻地影響作家書寫的題材。以媒體書寫平台﹝聯播台網誌﹞為例。前述中時《作家部落格》計有龍應台、瓦歷斯•諾幹、季季、劉克襄、李黎、師瓊瑜、羅位育、張系國、愛亞、裴在美、陳雨航、柯裕棻、張大春、須文蔚、陳雪、郝譽翔、紀大偉、張耀仁等41家;聯合的《網路城邦•作家沙龍》則陣容浩大,依分類:「愛情」有張小嫻等7家、「生活心靈」有王浩威、郝廣才、林正盛等9家、「散文、詩」有陳玉慧、東年、吳敏顯、吳鳴、蕭蕭、郝譽翔等9家、「文學小說」有李志薔、郭漢辰、聞人悅閱等12家、「網路、愛情文藝小說」有維他命熙、幕後黑手等10家、另有「職場」、「旅行」兩類5家。這些受邀為兩報電子媒體書寫部落格的作家,有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和評論者,其中諸多名家,已有自我風格和書寫特色。比較起來,中時《作家部落格》較多名家、《網路城邦•作家沙龍》對作家的定義較為鬆散,不過兩者的寫手純文學和大眾文學兼收。

部落格上各篇文章均有瀏覽統計﹝例如「瀏覽 1193 回應 0 推薦 23 引用 1」﹞透過數據傳達了「受不受歡迎」程度,尤其在聯播台中更有互相比較的壓力,多少會影響作家的書寫題材。其中最主要的改變,反映在部落格作家書寫的文類與其原來書寫文類和風格產生改便:無論他們原來的文學家身分為何,發佈的文章多為議論式的雜文或生活隨筆。比如詩人、自然文學書寫者的劉克襄,在部落格中,並未發表詩作,在他《人間,一顆星球》部落格中,他強調的題材是「從日常生活稱論俗事、瑣事、趣事、瘋事、怪事、奇事、軼事。從文化角度,進行各種對話、批判、稱許和反省」。[44]換句話說,劉克襄在部落格中設定的不是詩人和自然書寫者,而是議論者。他的部落格中,閱讀率最高兩篇文章是〈我反對熊貓進來(10777)〉和〈向蕭郎致敬(7072)〉,[45]兩文都屬於生活雜感和議論,這是在傳統的文學傳媒﹝如副刊﹞中不太可能看到的文章。

再以小說家為例,以描寫人性、情慾見長,意象符號運用豐繁的陳雪,她的部落格中,「閱讀排行榜」前5名文章如下:

 

1. 色情天使(18990)

2. 你覺得這樣講話就很酷嗎(6802)

3. 何謂性醜聞(6145)

4. 除了幹以外(5494)

5. 愛情騙子(4762)[46]

 

5篇文章中,除了〈色情天使〉是陳雪10年前的小說殘稿、〈愛情騙子〉已刊人間副刊之外、其他3篇都屬生活隨筆,篇幅甚短,不事修飾,隨性而直接,完全看不岀陳雪筆風。再如小說家裴在美,最新發表的文章如下:[47]

 

[夜店]的集體實驗

Posted on 2006-10-12 10:31 裴在美 閱讀(2465) 迴響(17)

 中秋夜離開台北。回到西雅圖,赫然仍是中秋之夜!因為偷得雙倍中秋月色而心下自喜。醒來後,亮燦的秋日陽光照在轇輵樹林草地間,讓我有一種猶似自台北偷來另一個世界的恍惚。本來要貼一篇[夜店中會叫的野獸(教授)],但有讀者對夜店觀察之結論,名曰: [台灣女人以被白人抽插為榮]。牽涉到女性情欲,後殖民意識與男性之性以及民族情結等。何不在此照錄全文,讓看官發表高見,視為集體創作之實驗乎?

 [台灣女人以被白人抽插為榮]  by  Kellygun

﹝以下為該文,此處略﹞

 很顯然,這是轉貼網路文章,藉以表達作者感觸,引發讀者討論,這在網路文化中,屬於最常見的貼稿。轉貼的文字葷腥不計,相當直接。部落格在這裡猶如作家私人日記。

從議論、隨筆到轉貼,作家部落格的題材和內容,說明了作家已經開始從既有的文學書寫領域跨出,面向常民大眾生活經驗表白自己的看法或觀點。這些異於作家原有專長的題材的開發,一方面格於部落格媒體形式所致,另方面呈現了部落格年代「我的媒體」異於守門人控管年代嚴謹控管題材與品質的改變。一個向大眾與生活議題靠近的書寫模式已然出現。

這個模式連帶而岀的就是文類的劃一和作家個人風格的不在不再。在文類上,中時《作家部落格》的文類,一如化名ROACH的小說家在他的《在世界的盡頭呼喊愛情》部落格開版簡介中簡短的一句「小說難寫,先寫散文」[48]所示,最普遍且幾無例外的是他們都採用了「散文」的文類;《網路城邦•作家沙龍》亦然;就連登錄《台灣網路詩人部落格聯盟》的現代詩人,他們的部落格除了發佈詩作之外,更多的也是議論、論述或隨筆散文。部落格最原始的定義之一,就是「線上新聞」,它「由鏈結和張貼文章組成,以逆向的時間順序排列」,[49]但更重要的是它以「張貼文章」為中心,和傳統網站以「網頁」為中心不同,部落格文章採散文體乃是勢所必然。不過相較於文學書寫的多文類、異風格,部落格也可以展現的個人獨特風格,目前仍未在台灣的文學部落格中出現。吉摩爾指出,美國專業記者部落格經營的成功者都有4個共同特質,因此能使部落格值得細閱,那就是:願景、焦點、報導真實,以及優秀的寫作技巧;[50]對於文學部落格的經營來說,道理是一樣的,只要將「報導真實」改為「發揮創意」即可。可惜的是,也許由於部落格太新了,而作家多半尚未摸熟,這四個特色仍未充分發揮。部落格文類皆採散文體,以隨筆、議論為主,還不是真正的弊病,真正的問題在於部分部落格的書寫方式為了召喚閱讀,出現了鄭明娳分析台灣散文現象時所稱的以迎合讀這口味的「散文的消費性格」:1.字數要少;2.文意要淺;3.影像要多;4.內容要熟悉。[51]這是鄭明娳對1980年代台灣散文書寫現象的批評,借來說明初起階段的作家部落格現象,似乎也頗貼切,尤其部落格的貼圖功能強,要求更新速度快,以及張貼篇數的大量需求,更導致這些現象的氾濫;札記體、筆記體、警句體和隨手的資料貼佈,一旦成為部落格書寫主調,不同作家之間各不相同的書寫個性和風格,也就因此不在不再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小說的陳雪和部落格的陳雪簡直判若兩人的原因所在。

第四個模式特徵是,作家與大眾讀者書寫者比鄰,書寫不再存在雅俗﹝純文學大眾文學﹞區分。入口網站提供的部落格分類不用「文學創作」而用「文字創作」,基本上就顯現了人人都是書寫者的網路精神,蕃薯藤部落格分類多達28種,「文字創作」只居其一,這28種分類包括了諸多專業、興趣乃至偏嗜,一個作家部落格置入其中,如非暢銷作家﹝偶像/名人類﹞,幾乎無從被發現,而其部落格瀏覽率也不必然能和網路寫手相抗,這說明了在部落格的世界中,「格格」等值,純文學和大眾文學的區分並無意義。事實上,標明作家部落格的《中時電子報•作家部落格》和聯合的《網路城邦•作家沙龍》,同樣也無意區辨作家的書寫地位高或低、作品性質雅或俗。《中時電子報•作家部落格》擁有較多知名作家,《網路城邦•作家沙龍》分為7類,其中具有文學家身分的作家主要放在「生活心靈」﹝如王浩威、郝廣才、林正盛等﹞、「散文、詩」﹝如陳玉慧、東年、吳敏顯、吳鳴、蕭蕭、郝譽翔等﹞、「文學小說」﹝如李志薔、郭漢辰、聞人悅閱等﹞,此外有「愛情」、「網路、愛情文藝小說」、「職場」、「旅行」等,多為大眾文學作家的部落格。在這兩個名為「作家部落格」的場域中,不界定「作家」的資格,因此當然也就沒有誰高誰下的問題。「作家」只是眾多專業之一,和「記者部落格」、「名人部落格」在書寫上地位平等,因為他們書寫的意義是一樣的,都在發聲,而這正是媒體作為公共空間或領域的特色。

也在這樣的媒體特色中,作家與其說是創作者,毋寧更接近於發聲者,他的聲音﹝論述、意見、言論或創作﹞都被一視同仁為「文字」,作為一種意見的表達,而非作為一種想像美感的創作者。網路媒體本來就是十足的虛擬空間,在這個空間中,透過科技具體地進行了哈維﹝David Harvey, 1935-﹞所說的「時空壓縮」﹝time-space compression﹞,此一壓縮使得空間「縮減為一個電子傳播的地球村」,時間也縮短「使得現在就等於一切」。在這樣的「壓縮」之下,連同「形象的流動也愈來愈快,愈來愈沒有固定的場所。我們是誰?我們屬於什麼空間場所?我是這個世界的公民?這個國家的公民?還是本地的公民?我在電腦空間裡真有一種虛擬的存在嗎?」[52]時空界限被打破之後,名銜在網路書寫也已不重要,這是流動的空間、虛擬的空間,作家和一般大眾都是過客,雅俗疆域的界分至此已無意義。部落格書寫從而成為「無疆界書寫」,以部落格為傳播媒介的書寫因此也就不存在著雅俗高下的問題。

 

四、結語:「多向議題讀寫互動」傳播模式的浮出

 

通過對於台灣作家部落格傳播模式的探討,我們發現,舊有的文傳播模式的確已經完全改觀。

從文學部落格的出現來看。過去作家和文學場域依賴副刊、雜誌、出版的舊有單向傳播模式正在消褪中,台灣作家部落格的湧出,象徵了文化資本的轉移,正由過去受制於文化霸權的權力詮力逐漸解放,而擁有主導個人媒體的自主性,用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的話說,作家可不再受到權力場域或經濟場域的干擾,可以「依靠自己所認定的標準來自主創作,除此之外,別無其他合法性的規範」﹝Bourdieu, 1983: 319﹞;[53]再者,由於部落格具有提供讀者作者評論回應的機制,確立多向互動傳播模式,也使文學書寫不再只是封閉的體系。

其次,從作家書寫題材與內容來看。在多向傳播模式之下,作家也面臨題材蒐集和內容深度的挑戰。過去以某一文類﹝詩、散文或小說﹞建立身分的作家,開始在部落格中跨越原有書寫領域,題材上必須切入大眾日常生活和議題,內容也隨之調整,對於議題的掌握如果不透徹,易流於空泛;加上稿件更新壓力,容易導致文氣急就而粗糙,缺乏品質管制。

第三,從文類的選擇和應用來看。目前台灣作家的部落格以散文書寫為最大宗,且又以議論小品、隨筆和札記體為最常用。作家在選用文體上依循部落格文化,直率發抒見解,並無可議,不過這卻也造成了書寫風格的雷同和文學想像的匱乏,部落格的「論壇化」、「專欄化」,導致不同文類的作家不以最專長的語言發聲,這不但淡化模糊了極具個人特色的書寫風格,也使作家部落格缺乏應有的異於其他領域﹝非作家﹞書寫的專業面貌。

最後,從作家身分的改變來看。在部落格場域上,作家和與大眾讀者書寫者的地位平等。過去讀者只能閱讀作家,如今兩者比鄰而居,共處一「部落」,書寫作為一種身分或地位,已經不再;此外,也因為兩者合一,過去兩分的雅俗問題不再出現,純文學作家和大眾文學作家,以及一般的大眾,都有開部落發聲的權力,同時也都一起接受讀者書寫者的品頭論足,這對作家的世俗化已經形成影響,長期來看,作家要保持其文化資本於不墜,也必須更加努力。

這四個特徵,形成了一個當前台灣文學傳播的新模式,簡單地說,這個模式具體表現多向互動的新媒體基礎﹝多向性﹞,以大眾日常生活與議題為題材﹝議題性﹞,採取散文隨筆書寫,不特意凸顯作家個人文風﹝模糊性﹞,以及雅俗界限的消解﹝世俗性﹞等四個面向上──我們可以將之歸納為「多向議題╱讀寫互動」模式,以區別於舊有的「單向書寫發表」模式。

本文對於台灣作家部落格的探究,還是初步的考察,一來由於台灣作家部落格的形成也在剛起步階段,樣本有限;二來本文並未針對部落格文本進行實際分析,以探究部落格作家﹝個體或集體﹞在既有文學創作和部落格書寫之間的文本差異,因此本研究尚有相當的發展空間。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指陳部落格作為台灣文學新媒體的傳播模式,儘管部落格和網路俱生,具備打破既有疆界的能量,但從其表現形式來看,則是一個公共領域的再現,議題和意見的交換,成為此一媒體產生熱潮的的動力。台灣作家在網路上編織的部落格,目前顯然還在學步階段。根據吉摩爾的觀察,網誌﹝部落格﹞其實可以包含各種議題和風格:

 

網誌可能對特定議題作實況報導,網誌可能是一系列個人的沉思結晶、或者做政治報導和評論……,網誌可能是指南,指向他人的作品或產品……,要不然就是由某個領域專家定期更新的「最新消息」……,有些網誌可以讓讀者張貼他們的意見……。

最佳的網誌的共同特點是有人發聲,因為這些意見是人寫出來的,都是活生生的感情。[54]

 

台灣的文學部落格距離吉摩爾的這個理想尚有距離,目前仍以意見或作品披佈為主,對特定議題作實況報導,在記者部落格中已形成主流,台灣文學界可做的是報導文學的線上發佈,或者設定某一主題進行深度書寫,如陳玉慧在《網路城邦》部落格中的「越過邊境專欄」和「歐洲人文筆記」,[55]就是不錯的例子,這顯然與她的另一個專業﹝聯合報德國特派記者﹞有關,可惜這樣的書寫在作家部落格中仍屬有限;另一個可行卻又少有的是文學指南﹝或文學地圖﹞,目前網路部落格中可見的是政大台文所的《台灣文學部落格》,[56]這個部落格為學院研究之用,發佈研究生和學者有關台灣文學研究論述,分類有:日治新文學 (19) 文學史與其他 (28) 、文學理論 (10)、文學創作 (85) 世界文壇評介 (10)、母語文學 (19)、古典文學 (3)、戰後新文學(33)[57]相當豐富,如果作家部落格也能如此,則豐富性必強,前已述及的《台灣網路詩人部落格聯盟》指向180位詩人部落格,則是善用鏈結的佳例。至於最新消息﹝在文學界即是文壇快報或訊息傳遞﹞則迄今未見作家投入。此外多人集合書寫,發揮多議題、多風格的部落格也可開發,如目前肄業於文學所的博士生設立的《眾所棲止部落格》,結合多人專長發佈文章,[58]也是可行之舉。部落格妙用尚多,特別作為作家,文學創作的披佈,恐怕應該優先於意見或議論的陳述。當然,以部落格的需求量,要達到理想的境地洵屬不易;尤其必須勤快更新,這意味著必須筆耕不斷,且沒有報酬﹝除了讀者回應﹞,要耕耘岀一定的成果,恐怕需要絕大的毅力和堅持。

本文第二節一開頭曾以麥洛維茨對於電子媒介可以打破物理空間和社會空間,使得空間距離不再形成傳播藩籬的論述,在本文尾端,同樣要借用一段麥洛維茨有關新媒介特質的生動描繪,來結束這篇對於文學部落格的觀察與分析:

 

我們這個資訊時代的許多特徵,非常相近於大多數原始社會和政治型態,如狩獵與採集的部落。作為部落中的遊牧者、狩獵人、採集者,無需忠實於土地界域;他們沒有「地域意識」,在具體的行動和具體的場所之間,不存在簡密的關係。狩獵和採集的部落社會和電子媒體社會都沒有疆域存在,因此兩者都擁有令人驚奇的平行現象。對於男人和女人、兒童和大人、領袖和從眾,狩獵和採集的部落社會是我們過去的所有社會類型中最近乎平等的社會。[59]

 

當前台灣文學部落格呈現的「多向議題╱讀寫互動」傳播模式,正好反映了近似遠古遊牧部落社會的無邊界狀態,媒介、議題、文類以及雅俗疆界的模糊與消除,仍存在相當多缺憾。但也正因為這樣,在網路中的一爿小棧,可能就會是台灣文學書寫的新起點,幡幟飄動之處,大風起兮,所有旅客的眼光都將被飄揚的幡幟、烈烈大風所牽引。在副刊影響力式微、文學雜誌苦撐待變,而文學出版經營匪易的此刻,台灣文學傳播的新頁就由部落格掀起。這該是21世紀的一條大道,儘管眼前仍是人煙稀少的蹊徑。


 

[1] 本文參考網站數量眾多,各部落格上網時間為2006101日迄1015日,不一一標明。

[4] http://blog.bof.tw/node/17%23comment。除此之外,也有譯為「網誌」或「網絡日誌」者。

[5] 參林克寰。2004。〈妳不能不知道的部落格〉。《Jedi,s BLOG》。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4279.html

[6] 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10673&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部落。

[7] http://140.111.34.46/cgi-bin/dict/GetContent.cgi?Database=dict&DocNum=57654&GraphicWord=yes&QueryString=格。

[8] 傳播學者羅森(Jay Rosen)就在其網站《輿論沉思》(pressthink)中指出,過去新聞業是專業人士的領域,如今的部落格則是非專業人士的領域。「新聞權威的本質正在轉移」。http://journalism.nyu.edu/pubzone/weblogs/pressthink/

[10] 有關部落格的發展過程,本文不贅述。除林克寰 2004外,可詳Rebecca Blood, "weblogs: 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 (http://www.rebeccablood.net/essays/weblog_history.html);另可參藝立協:《Blog:部落格線上出版、網路日誌實作》﹝台北:上奇科技,2003﹞。

[11] 陳建勳譯[D. Gillmor]:《草根媒體》﹝台北:O’REILLY2005﹞,頁7

[12] 根據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台北:麥田,1995﹞。

[13] 林淇瀁:《書寫與拼圖:台灣文學傳播現象研究》﹝台北:麥田,2001﹞,頁53-55

[14] Habermas, J. Communic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ciety. ( Boston: Beacon Press, 1979).

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認為,必須透過「溝通理性的重建」與「理想言談情境」的確立,才可能消解意識形態問題。

[15] Meyrowitz, J. No Sense of Place ( New York: Oxford UP, 1985).

[18] 這個新聞網如今已不存在,銀色快手的新聞台則仍持續。

[19]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論》﹝台北:二魚文化,2003﹞,頁289-290

[20] 林淇瀁:〈超文本,跨媒介與全球化:網路科技衝擊下的台灣文學傳播〉。《中外文學》337(2004): 122

[22] 同注11,頁24-25

[24] 同注5

[35] Technorati是全球網路中最富盛名的部落格搜尋引擎。http://www.technorati.com/。與它可相抗衡的則是BlogPulsehttp://www.blogpulse.com

[36] 根據 Sifry's Alerts的報導。http://www.sifry.com/alerts/archives/000432.html

[37] 王貞子、劉志強:〈從旁觀到參與:新媒體敘事結構解析〉。《媒介擬想》4(2006): 92-112

[38] http://blog.yam.com/taiwan_poem/。這是《台灣詩學》所設站台,所連結詩人部落格目前已達180個,未連結的應在此數以上。

[39] http://www.poem.com.tw/。《詩路》設典藏詩人區,已將所有詩人作品、簡介轉為部落格。這是由東華大學數位文化中心執行的計畫。

[40] 《中時電子報•作家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posts.html?cateid=3;《網路城邦•作家沙龍》http://city.udn.com/v1/blog/allies/index.jsp?id=writer

[43] 同注13,頁55

[44] http://blog.chinatimes.com/aves/。此為劉克襄部落格開版前言。

[45] 兩篇文章後的數字為瀏覽次數。

[49] 同注11,頁22

[50] 同注11,頁88

[51]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頁5-9

 

[52] Harvey, D.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 Oxford: Blackwell, 1996) 246.

[53] Bourdieu, P. ‘The Field of Cultural Production’. trans. R. Nice, Poetic, 12( 1983 ): 319.

 

[54] 同注11,頁22-23

[57] 括弧中的數字為已刊佈篇數。

[58] http://blog.chinatimes.com/chekhov。根據簡介,這個部落格由汪俊彥(UCLA,台灣現代戲劇史)、曾秀萍(政大中文、同志小說和台灣文學場域)、陳碩文(政大中文,上海、中國近現代通俗文學)邱雅芳(政大中文,台灣日據時代文學)、解昆樺(師大國文、台灣詩史)、劉紹鈴(中正中文、晚清民初)、楊宗翰(佛光文學,台灣新詩批評)、楊佳嫻(台大中文,台灣戰後小說)等8位博士生供稿。

[59] 同注15

 
   

 
論文四
尋找書寫新部落:台灣作家「部落格」傳播模式初探
論文三
高速公路下的沼地:析論台灣網路文學傳播的窘境
論文二
流動的繆思:台灣網路文學生態初探
論文一
迷幻的虛擬之城:初論台灣網路文學的後現代狀況



資訊一
陳宛蓉﹝文訊雜誌﹞:1999年台灣文學網站生態
資訊二
董成瑜:滑鼠一點,作家家中坐
 
   
     
     
   

WB00761_.gif (4524 bytes)

 
   

•建站:1998-12-25  •更新:2009-06-08 •Copyright 2009 向陽工坊 All Rights Reserved